农业面源污染日趋加重成悄然走近的“杀手”

陈燕

  • 0

    留言
  • 439

    浏览
按照农业的老黄历,农业生产分春种、夏收、秋收、冬藏四个过程。6月末,则正是农田除草的季节。然而,记者随“龙江环保世纪行”采访团到几个农业县市走访时却发现,秧苗已到脚踝的田地里却少见除草的人。“现在都用药,不用人。”当地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于记者的疑问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新污染源:施用260万吨化肥农药和1.7亿吨畜禽粪便   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也证明了这种说法: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省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近几年,随着绿色、有机食品的推广,这种增加的趋势有所减缓,但施用量仍居高不下。目前,全省的耕地总量为1.7亿多亩,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强度分别控制在150公斤/公顷和3公斤/公顷,每年使用的化肥和农药总量达到260万吨,均接近和超过国家标准。但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和年轻农民观念的转变,一些本该投入劳动力的农业生产如堆积农家肥和农田除草等在农村越来越少,而代替它们的则是化肥和农药施用量的增加,施用量又呈上升的趋势。   与快速增长的施用量相比,化肥和农药的平均利用率则没有大幅提升。目前,氮肥平均利用率为30%~35% ,磷肥为10%~20%,钾肥为35%~50%,农药的利用率也一般不足30%。未被利用的化肥和农药流失途径主要是淋溶到地表水里和挥发到空气中。   与过量低效使用化肥和农药相比,近些年快速发展的禽畜养殖业产生的巨量粪便也是农村面源污染的一个重要污染源。据有关部门统计,我省畜禽粪便年排放量超过1.7亿吨,相当于化学需氧量510万吨,氨态氮含量相当于65万吨尿素。而目前这些畜禽粪便大部分都未经过无害化处理,也被消解到地表水、土壤和空气中。   排污能力:一个规模化养殖场等于一个中型工业企业   过量、低效使用化肥,则会造成氮、磷的大量流失,并进而造成很多环境问题。首先它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氮磷等营养元素随农田排水和地表径流进入江河湖海导致藻类及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目前,我国五大湖中,巢湖已进入富营养化阶段,太湖和洪泽湖正向富营养化阶段过渡,鄱阳湖已趋于中营养化阶段,洞庭湖也向中营养化阶段发展。滇池更是富营养化的典型水体。而氮磷的流失是这些水体富营养化的罪魁祸首。   其次,它会使土壤性质改变和肥力下降。在酸性土壤的耕地上长期施用生理酸性肥料可导致土壤变酸,影响作物生长。施肥不当可促进土壤腐殖质的矿化,分散土壤胶体,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造成土壤板结;还可使土壤中某些元素活性改变,变成植物难以吸收的形态。   另外,它还会污染农产品。过量施肥会使农产品品质下降,导致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据对34种主要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研究,某些食用量大的绿叶菜类、根茎类菜更易富集硝酸盐。某些磷肥含镉、砷等重金属较多,也会增加蔬菜,粮食中的重金属含量。   最后,它还会污染大气。据测算,施用氨态氮肥有13% ~28%的氨气溢入大气;土壤中的氮肥经过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均可产生大量的氧化氮,而其单位分子量的增温潜能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200倍,还可导致臭氧层破坏。   同时,大量使用农药也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据统计,我国农药的产量和使用量都居世界前列,1999年我国农药总产量6616万吨,使用量13112万吨(成药),平均每公顷用量约14公斤,比发达国家高出1倍,但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0%~20%,一般不足30%,大量农药流失也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和农作物中。   农药大量使用会造成生态失衡,打破了害虫和益虫原有的种群平衡关系,杀伤了害虫的天敌,使害虫抗药性增强,在农药使用量大的地区,鸟、兽、蚕等非靶生物大量减少。记者在绥棱林业局采访时就发现,当地柳树和小榆树的叶子均呈嫩绿色,就如早春时刚吐叶的颜色。另外,农药大量使用会造成环境污染,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大气都受到污染,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并进而危害人体健康。   大规模畜禽养殖所产生的粪便同样也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据介绍,1个规模化养殖场的排污量不亚于1个中型工业企业的排污量。畜禽粪便不但造成水体污染,场区附近空气污染,使环境致病因子增多,土壤和农作物也会受害。   多管齐下:污染防治是个系统工程   日前,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造成我省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它的防治也应该是个系统工程。   这位专家认为,人口基数大和总体需求拉动是造成农用化学品投入激增的主因。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相对短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民文化技术素质不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农业难以彻底摆脱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局面。据研究,化肥、农药、农膜的投入产出比都已超过了畜力、机械和水利。因此,农民增加单位面积农用化学品的投入,以换取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的产出。禽畜养殖量的激增,也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对肉蛋奶的强大需求。   另外,价格政策的不甚合理,也是造成农用化学品只增不降的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政府统一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政策,对农民购买化肥、农药等在价格上给予优惠甚至补贴,对农用化学品只计算了其内部成本,对其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等外部成本则忽略不计。因此,农用化学品的市场价格远低于其均衡价格,化肥、农药与粮食的比价也偏低。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在管理方面的原因则是政府部门缺乏对农用化学品和畜禽养殖的统一有效的管理。农用化学品的生产、销售、使用、技术指导和污染防治等分别由工业、技监、供销、农业、环境保护等部门管理,畜禽养殖和污染防治也分别由农业、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多头管理、缺乏统一的目标、协调机制不畅,这都使管理的效率低下。   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也是农业面源污染日趋加重的原因。目前对工业和城市企业事业单位有排污收费制度管理,对城市用水也有奖励和惩罚政策,而对农村的畜禽养殖场基本上没有用排污收费制度进行管理,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营养物质和有害农药成分流失的也没有经济手段约束,而对推行秸秆还田、发展沼气、采用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农户更没有相应的奖励措施。   最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也是原因之一。目前,有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黑龙江省松花江水污染防治条例》等等法律法规中,极不系统,更没有统一的目标和标准,这都给有关部门的执法造成了困扰和难度。   对症下药:优化适量施用肥料有三招   农业面源污染怎样防治?日前,记者就这个问题采访了有关专家。专家认为,就目前来讲,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可以通过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和使用、普及绿色和有机农业、通过发展规模沼气等形式对禽畜养殖场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等。   专家认为,当前,我省农业基本上还是化学农业,化肥和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在人口压力大、强调粮食产量的大背景下,这种形势是很难改变的。既然无法杜绝使用化肥和农药,减量化是最优选择。   对于施用化肥来讲,要想高效不滥用,就只有在掌握土壤肥力真实情况下才能做到,而不是农民凭着感觉来施肥。因此测土配方施肥十分重要。目前,测土配方施肥已在我省开展了试点,但是并没有全面推广。为了达到化肥减量,就需要推广这种做法。有关部门应该为农民做好这方面的服务,除做好测土外,还应该提供最优化肥配方,以供农民选择。   在农药方面,有关部门应该在生产、销售和施用方面严格把关,对于高毒及高残留农药要严禁生产、销售和施用。目前,农药的生产厂家鱼龙混杂,销售渠道也越发多元化。这就需要有关部门不但要从源头上对其进行治理,也应该制定更加严格的标准及事后追究制度,以免对生态有着极大危害的农药被生产出来和销售出去。   普及并深化发展绿色和有机农业,用农家肥等有机肥料替代化学肥料及生物除虫等技术替代农药,才能从源头上做到化肥和农药施用量的减少。近年来,我省的绿色食品的种植得到了快速发展,至目前,我省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已达到5000余万亩,已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然而,农业部推广的绿色食品认证有AA级和A级两种。AA级和国际上通行的有机食品认证基本相同,就是从食品的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加工工艺、运输及销售均要杜绝任何化学品污染。而A级则仅要求在生产过程限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等化学品。因此我省在巩固现有绿色食品推广成绩基础上,还应提高绿色食品的标准,达到有机食品的品质级别。   名词解释  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它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壤中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而形成的污染。由于其呈现非点性,而呈面性的形式,因此被称作面源污染。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田施肥、农药、畜禽及水产养殖等。(中国化肥信息网)
2009-07-01 收起回复

总条数:0条